苏民为农服务网

发酵床制作方法


  一、辅料准备
  1、60%的稻壳
  稻壳的主要作用是疏松透气,为菌种发酵提供氧气,也应当是新鲜、无霉变、无腐烂、无异味、不含有毒有害物质,不需要粉碎,(也可用经过粉碎的花生壳、玉米芯、玉米秸秆等农作物代替)。
  2、40%的锯末
  锯末要应当是新鲜、无霉变、无腐烂、无异味的原木生产的粉状木屑,不能含有防腐剂、驱虫剂等(这些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有益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3、菌种(菌素康)
  菌种要求150g—200g/ m3,玉米面1公斤/ m3,两者搅拌均匀。玉米面主要为菌种发酵提供营养。
  二、制作过程
  1、铺料:在垫料池先铺上60%容积的稻壳,然后在稻壳上面铺上40%容积的锯末
  2、浇水:用水管将锯末均匀基本浇湿,这样的水量最适宜。
  3、酵素糠的制作:将菌种与所需次粉混合均匀,然后再均匀地洒在浇湿的锯末上面。
  4、均匀混合:将池中的锯末稻壳等原料人工或机械均匀混合在一起。
  5、检验:
  a.混合是否均匀,否则再混合直至均匀;
  b.水分含量,垫料的湿度在45%左右,就是用力抓不出水,松开不成团,丢下手上无明显水珠,但有明显湿感,此种湿度最适宜。
  6、堆积发酵:将混合均匀,湿度适宜的垫料堆积发酵,堆积高度在1.5米以上,每堆体积不少于10m3以上,堆积体积越大越好,可以圆锥堆型,也可以长条堆型。将垫料表面用铁锨拍实,周围用透气性的材料盖上,如用草苫,编织袋,但堆顶不盖,并且勿用塑料薄膜等不透气的材料覆盖,否则培养的菌种不但不繁殖而且会因缺氧而死亡或休眠。
  7、测温:季节与地域条件的不同,湿度上升的速度也不相同,用100℃的温度计测量垫料30cm以内的温度,一般在第2-3天能达到40℃,以后上升至70℃左右,高温持续2-3天,以后再逐渐下降,降至50℃左右时可以在发酵池铺开,(一般发酵时间为7-15天,夏季时间短,冬季时间长)。然后在垫料上面铺上5-10cm未发酵的稻壳,24小时后可以进猪。
  三、主要事项
  1、参与发酵的微生物通常在30℃以上的环境温度下增值旺盛。一般要求发酵床垫料厚度80—100厘米,不得低于60厘米。如果垫料太薄则发酵产生的热迅速散失,发酵垫料难以达到适宜的温度,从而使发酵微生物增殖受限,导致不发酵。垫料太厚,不仅投入大,也增加工作量,同时不利于垫料管理。发酵床的厚度可根据季节和猪只的饲养密度作适当调节,如夏季或饲养密度小时垫料可薄一点,反之相反。
  2、由于垫料发酵微生物多为好氧性微生物,只有垫料本身透气性好,才有利于发酵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利于对粪尿的分解。垫料原料选择时就应结合各种原料的物理特性做好透气性的调节工作,通过猪的拱掘习惯、人工翻耙等也可较好地调节和改善透气状况。
   3、判断垫料是否发酵成熟,抓一把垫料在手中散开,其气味清爽,无恶臭、无霉变气味,制作良好的垫料还具有一股淡淡的清酵香味。这就标志着垫料发酵成功了。
   4、把发酵好的垫料均匀摊开(外面的翻到里面,里面的翻到外面),在最上面覆盖10厘米的垫料原料(一般为湿稻壳),经过24小时以后,就可以进猪了。
   5、垫料在堆积发酵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变化,主要通过温度的变化表现出来。一是温度上升较慢。48小时才能上到40℃左右,这主要是垫料的水分太高或环境温度太低所致。如果水分较高可等1—2天,温度也可以升到65℃以上,也能成功;如果温度无法升到65℃以上,可以翻动垫料一次,使其透气性增加,一般也可以发酵起来。如还不行就应再添加麸皮(米糠)和增加干垫料原料,混合均匀,重新发酵。如果环境温度过低,就要采取提高环境温度来解决。二是停止升温。一种情况是温度升到60℃左右就停止升温了,这种情况多数是因麸皮(米糠)的数量不够或质量不好所致,应在原来数量的基础上再增加50%的麸皮(米糠),重新混匀发酵。另一种情况是温度在40—50℃徘徊,主要是因堆积的高度过低,应在原来数量的基础上再增加50%的麸皮(米糠),重新混匀发酵。堆积高度应达到1.5米以上,体积不少于10立方米。三是防止温度不均。垫料四周的温度差异很大,有的地方温度达到75℃以上,有的点只有50—60℃。这主要是因没有混匀所致,应在原来数量的基础上再增加50%的麸皮(米糠),重新混匀发酵。
  
  
  
江苏苏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