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菜用大豆栽培技术1,种植模式?
- 浙江菜用大豆栽培技术:种植模式:一、设施栽培。采用尼龙小拱棚栽培,在2月初播种,5月下旬上市,品种选择早熟的矮脚毛豆为主,搭配台292,积极扩大特早熟的萧农9308,在设施栽培中,由于光照弱、温差小,容易引起豆株徒长和结荚率降低,种植密度每667平方米应减0.2万至0.3万株,即每667平方米1.7万至2.0万株。二、间作套种。利用大豆光合补偿点低、耐阴性强、适应性广,特别是菜用大豆株型紧凑、生育期短、肥地效果明显、很适合间作套种的特点,并以棉田、瓜田为主。在基本不影响主栽作物产量的情况下,每667平方米可增收鲜荚300千克左右,而且成本低、效益好。品种可选择矮脚毛豆(密度每667平方米2.0万至2.2万株);台292、萧农9308、8901(密度每667平方米2.5万株);台75(密度每667平方米1.8万株)。三、反季节栽培。利用麦后豆、翻秋种植菜用大豆,即在6月上旬满畦小麦收获后播种,8月中旬上市,以及在7月下旬翻秋播种,“十一”前后采摘上市,在翻秋栽培中,由于气温高、日照足,菜用大豆营养生长期大幅缩短,单株产量较低,必须增加密度、提高产量,一般以每667平方米3.0万至3.5万株为宜。菜用大豆作间作套种时的密度应视不同的主作而定,一般在西瓜田单边或畦中间作时每667平方米0.5万株左右,花生田畦边间作,每667平方米0.75万至1.0万株;棉花田在沟边套种,每667平方米1.2万至1.5万株。实行深沟高畦、宽行窄株减少菜用大豆的单粒荚比例,提高产量和商品性。四、春大豆覆膜栽培技术。通过地膜覆盖早春栽培,不仅可使菜用春大豆提早播种15天左右,使采收期提前,效益提高,且可减轻播后出苗前多雨季节对其出苗率的影响。从效益及推广无公害蔬菜看,菜用春大豆覆膜栽培技术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
农业农村部专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