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蚜虫的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 大豆蚜虫的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大豆蚜虫又称蜜虫、腻虫。全国各大豆产区均有分布,东北三省及河北省、河南省危害较重。大豆蚜虫的危害表现为成蚜或幼蚜集中在大豆植株的顶叶和嫩叶背面、嫩茎、嫩荚上刺吸汁液。豆叶被害处叶绿素消失,形成鲜黄色的不规则形的黄斑,而后黄斑逐渐扩大,并变为褐色;受害严重的植株,茎叶卷缩、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及结荚减少,影响大豆产量。大豆蚜虫一年发生十几代,华北和东北地区均以卵越冬。在华北越冬寄主为牛膝(一种苋科杂草),东北为鼠李(俗称老鸹眼),每年春季越冬卵孵化后先在寄主上以胎生的方式繁殖1至2代,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大豆田危害与繁殖;以孤雌生殖方式繁殖10多代,繁殖力特强。大豆蚜虫以有翅蚜飞迁和无翅蚜爬迁在田间扩散蔓延,当气候适宜时,短期内便能成灾。大豆蚜虫具有趋嫩习性与早期点片发生的特点。虫害的发生与当年6至7月的气候条件关系很大,当气温20至24摄氏度,相对湿度在78%以下,最适于大豆蚜繁殖,发病重;若此期间连续5天平均气温高于25摄氏度,相对湿度超过80%,可使大豆蚜成批死亡。大豆蚜天敌相当丰富,常见的有多种瓢虫、草蛉、寄生蜂、食蚜蝇和寄生菌。在天敌数量多的条件下,对蚜虫的数量有抑制作用。
农业农村部专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