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霜霉病的危害症状及病原菌?
- 大豆霜霉病的危害症状及病原菌为:大豆霜霉病是大豆上发生较普遍的另一种真菌性叶部病害,以在大豆生育期冷凉多雨的地区发生较重。受害叶片提早枯黄脱落,在多雨年份造成损失较大,一般减产6%至15%。种子被害率为10%左右,严重者26%以上,病粒百粒重下降4%至16%,发芽率降低10%以上。大豆霜霉病是一种半系统侵染病害。带病种子播种后,卵孢子萌芽形成菌丝,从下胚轴侵人大豆,体内菌丝随生长点向上蔓延,直至各复叶呈现系统性症状。受害叶片从基部开始沿叶脉褪绿,成为不规则的齿状斑,逐渐扩大至大部分叶片。以后病斑变成黄色,最后为褐色,病叶稍皱缩,边缘向下卷。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密生灰霉,为病菌的孢子囊和胞囊梗。病株常矮化,多数在封垄后死去,很少能开花结荚。由病斑上产生的胞囊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再次侵染,扩大了发病范围。后期大豆霜霉病菌还可危害豆荚和籽粒,被害豆荚外部无病症,但内部及籽粒上粘附一层很厚的黄白色粉末,为病菌的菌丝体及卵孢子。被害籽粒发白而无光泽,轻而小。大豆霜霉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和病株残体上越冬,以种子上为主。较低的温度(10至24摄氏度)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高温不利于该病的发生,所以大豆霜霉病多发生于北方,很少出现于南方。另外,雨多、湿度大有利于孢子囊的大量形成,病害发生重。
农业农村部专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