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食心虫的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 大豆食心虫的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大豆食心虫又名小红虫,主要危害大豆,其次危害野生大豆。国内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以东北三省受害最重,是大豆主要害虫之一。虫食粒因地区、年度、品种差别很大,常年虫食率10%至20%,严重时可达30%至40%。近年来,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重迎茬面积增加,大豆食心虫危害逐年加重,必须引起重视。大豆食心虫的幼虫钻人荚内咬食豆粒,轻者将豆粒咬成沟,似兔嘴状,重者吃掉大半豆粒,豆荚内充满虫粪,降低产量和品质。大多数幼虫在大豆收获前,在荚的边缘咬一孔,由荚内脱出,人土越冬。大豆食心虫在各地每年均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做茧越冬。越冬后的幼虫在第二年春向表土移动,另做新茧并在其中化蛹,蛹期10天左右羽化出成虫。成虫于傍晚在豆田交尾,产卵于嫩茎上。卵经6至7天孵化出幼虫蛀人荚内危害大豆粒。8月中旬、9月上旬是幼虫危害期。9月中旬后老熟幼虫咬孑L,脱离豆荚人土越冬。成虫在夜间、上午和中午均隐蔽在大豆叶背面、叶柄等处不动,受惊动时做短促飞行,下午3至4时后开始活动,以日落前1小时左右活动最盛,飞翔在豆株顶部半米高处,一次飞翔距离不超过6米。成虫交尾时在田间能看到成团飞翔现象,在盛发期尤为明显,故可作为预测成虫盛发期的指标之一。成虫产卵喜选择茸毛多的豆荚。一般每荚上1至3粒,很少有4粒以上。幼虫蛀入荚后,首先吃荚内柔膜组织,再吃豆粒。越冬幼虫化蛹和蛹羽化为成虫是食心虫的薄弱环节,这时若干旱、高温,或降雨过多,均可引起大量死亡。所以,大豆食心虫在化蛹与羽化期土壤含水量适中(20%)时发生较重;豆荚上茸毛多比茸毛少的品种发生重;大豆连作地块发生重。
农业农村部专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