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干旱草原地区大豆栽培技术?
- 东北干旱草原地区大豆栽培技术:黑龙江省西部和吉林省北部干旱草原地区年降雨量少,十年九春旱,耕地土壤属碳酸盐草垫土,pH7.6至7.8。针对当地气候和土壤的自然特点,可采取配套的技术措施。一、合理轮作:大豆忌重迎茬,重迎茬不仅使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劣,而且会导致大豆胞囊线虫等病虫害加重。所以,正茬轮作,将大豆种在玉米或小麦茬上。二、伏、秋翻地:为满足大豆苗期对水分的需求,采取伏、秋整地。做到重耙、轻耙、耢地一条龙耙耢地,翻地和耙地深度分别为20至22厘米和18至20厘米。翻、耙、耢、压连续作业,达到播种要求。这样既能改善土体结构和性能,又能增强土壤蓄水保墒的功能,把大量的伏秋降水蓄积起来,做到“秋贮春用”。三、化肥作种肥施入,随播种侧深施于种床下6厘米处,肥深施比浅施增产5%至12.7%。当土壤含锌为每千克0.18至0.40毫克时,随播种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锌1.5千克或采用种子量的4%硫酸锌拌种,可显著提高产量。四、品种选择:选择生育期与自然条件相适应、能够充分成熟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大豆品种。五、播种:密度每平方米30株为宜。采用窄行精量点播,行距45厘米,株距7.4厘米。由于行距缩小,株距自然比行距70厘米大垄栽培的株距延长了二分之一多,扩大了个体营养面积,改善了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六、田间管理:间苗与补苗。在大豆子叶出土层平时去弱留壮。缺苗断垄要补苗。深松与中耕除草。当幼苗拱土时进行垄沟深松20至25厘米,具有防旱保墒、疏松土壤、提高地温、抗涝的作用。人工除草两遍,中耕培土两遍,铲趟结合。由于除草将垄台降低,既有利于机械收获,减少田间损失,又促进大豆早熟3至5天。
农业农村部专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