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胞囊线虫病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危害特征?
-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叫根线虫病或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是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减产10%至30%,严重地块几乎绝产,甚至会导致多年不能种植大豆。大豆胞囊线虫病是种子传播病害和土传病害,主要为害根部。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以幼苗期为重。被害植株生长不良、矮小,叶片由下向上变黄,叶柄和茎的顶部也呈现黄色,病株的分枝和叶片减少,结荚率很低,籽粒瘪,无光泽。田间常见成片植株变黄萎缩,拔出病株可见根系不发达,侧根减少,细根增多,根上生有密集的黄白色或白色小突起,大小约为0.5毫米,为线虫的胞囊。这是识别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重要特征。受害根系大豆根瘤很少,甚至不结瘤。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病重的地块大豆根腐病发生也严重。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和危害轻重与土壤温湿度、土壤理化性质、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有直接关系。土壤温度偏高、湿度偏低时,有利于胞囊线虫孵化繁殖,线虫病发生重;胞囊线虫病在盐碱土和沙质土中较黑土和白浆土上危害重;重迎茬种植大豆,使大豆胞囊线虫在土壤中的积累量逐年增多,危害也逐年加重;在种植绿豆、田菁后种植大豆时,胞囊线虫的危害也加重;利用非线虫寄主植物进行合理轮作,土壤内线虫会逐年减少,危害也相应减轻。
农业农村部专供资料